米雪回应了王军一个大大的白眼,继续热烈的啃咬着口中的大肉棒,仿佛这就是一根无比美味的棒棒糖一样。
王军见状也任由米雪发挥,自顾自的在她的服侍下吃完了午饭,然后赏了她一顿量大管饱的蛋白质大餐。
最终,王军如约履行承诺,在米雪家中陪了她一昼夜,只是米雪付出的代价有点沉重,大部分时间里,王军的性器都插在米雪肉穴里,因此在王军离开时,她的阴户红肿不堪,要不是王军偷偷帮她治疗,米雪早就承受不住了。
……
88年的香港电影其实从开年的时候,就展现出火爆的状态了,从1月到3月份,都有几部票房破千万甚至两千万的电影。
3月下旬的时候有《末代皇帝》和《最佳损友》两部电影竞争,这两部电影一开卖也是火爆非凡,进入4月初都已经双双突破千万票房了,接下来就是争夺两千万票房的成绩去,只是明眼人都已经看到两部影片的胜负结果了,末代皇帝明显落入下风了。
最开始的时候还能凭借奥斯卡的噱头吸引民众进入电影院,在上映两周之后,勉强破千万的成绩与《最佳损友》两周破一千五百万的成绩是真的比不过。
即使在4月11日后,发行方宣传《末代皇帝》夺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创配乐九个奖项,也只是稍微止了一下其颓势,但依然跟《最佳损友》比不了,看看两者现在的日票房成绩就知道了。
现在《末代皇帝》的日票房经过得奖的宣传,也只是拿到40万的成绩,而《最佳损友》则是80万,倍杀前者。
而一周之后,一部王氏影视公司出品发行的《富贵再逼人》上映了,作为自家的电影,王氏院线更要助力呐喊,给其安排最好的排片和档期,这进一步压缩了以上两部电影的票房。
幸好《最佳损友》本质上就是一部收割短期影迷的电影,在《富贵再逼人》上映前,就已经取得了破两千万的票房,之后的每日票房只有零星的几万成绩,都已经不被嘉禾与王晶放在眼里了。
而《末代皇帝》就不一样了,这不电影并不属于商业电影范畴,它是奔着资深影迷去的,现在,它每日票房超过了《最佳损友》,总票房以日超十万增长,只是《富贵再逼人》的上映势必会进一步挤压它的放映场次,好在无论哪个电影院都没有完全放弃它的排片,只是场次少了很多而已,起码香港影迷多等待些时间,还是能看到这部电影的。
4月20日,《富贵再逼人》上映,有上一部电影的好评为前提,电影开场火爆,日票房超百万起步,过了一周,票房差点破千万,拿下900万的成绩,注定又是一部大卖的电影,只是比不上开年的《老虎出更》以及《飞龙猛将》。
与《老虎出更》不同,《富贵再逼人》并没有在一周过后举行庆功宴,不是王军对它的票房成绩不满意,而是不能每部电影都这么做,前者是王军投资的第一部电影,上映后又取得巨大成功,提前祝贺并不为过,就当时公司创立以来的开门红,当头炮,而后者就没有这些噱头了,所以还是要等到其下映后再庆祝。
而王军并没有太多时间去理会这部大卖的电影,因为他这段时间正在和公司高管商谈将徐克个人工作室模式推广到公司其他导演,甚至不限于导演这一类型上。
以王军的看法,一部电影的成功,大部分归功于导演及编剧等主要的制作团队,和演员等关系并不太大。
一个好的导演遇到一个好的剧本,电影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剩下的无非是投资预算是否充足,演员是否合适等等,但这些王军恰恰是不缺的,香港有无数人挤破脑袋的想进入娱乐圈,更何况是娱乐圈中的上层食物链电影圈呢,所以王军是不缺乏演员的,资金方面就更不缺了。
王军缺乏的只是一个稳定而优秀的制作团队,之前因为两家电影公司被收购而加入的比如黄百鸣、石天、洪金宝、岑建勋、徐克、王家卫等人,除了徐克、王家卫以外,要不就是已经是公司的高层高管行列,主要经历都放在公司管理上,要不就是能力没有那么突出。
而且,一些有天赋和才华的编剧被局限在公司下边一个小小的编剧部门里,所作所为都被部门经理或是领导局限,即使其作品大获成功,也不过是被上司多看重两眼而已,远远不能解放其天赋能力。
这让王军越发觉得,应该将艺术内容创作独立在公司体系之外,起码不能让内容创作的人员被公司的条条框框所限制,正好有徐克工作室的例子,把这种模式推广下去,顺带能将香港甚至是亚洲其他地区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吸引到公司,这样一来,王军完全不需要担心公司没有好项目投资了。
于是,在4月的末尾,王军将个人工作室的模式暂时在王氏影视公司推广,并没有企图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波及到整个公司。
公司下放权利,导演和编剧可以成立个人工作室,具体的条件是起码获得过金像奖和金马奖个人提名,才能向公司提出成立个人工作室。